普通玻璃的制作過程是:原料經過高溫熔融,形成均勻無氣泡的玻璃液;當玻璃液冷卻到可以進行機械加工的溫度范圍內時,對其進行壓延,形成平板形態;冷卻下來的玻璃需要再進行退火,即在一個較低的溫度下再加熱一段時間并緩慢冷卻,以此降低內部應力(物體內部產生的以抵抗外因作用的內力),穩定內部結構。而鋼化玻璃則要在上述工藝最后再補上一個強化的步驟,具體來說就是,在制成普通玻璃后,將其加熱到650℃到700℃玻璃軟化溫度點,然后在玻璃兩側同時用高壓氣流吹氣,使之急速冷卻。此時玻璃表面將率先降溫收縮,在兩側表層內形成具有很高內部壓應力的結構,之后冷卻的中心部則具有很高的內部拉應力。
那么為什么是兩側受壓,中心受拉,而并非反過來呢?這主要是因為玻璃兩側遇冷收縮時,所有表層的位置都將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擠壓,因此表層中會形成壓應力層;而中心處因為冷卻較慢,來不及收縮,因此形成拉應力層。我們可以把應力理解為是材料內部具有的“內在”力,較高的應力意味著材料內部存儲著額外的能量,因此會形成“不安分”的因素。例如夏天西瓜豐收時,有些熟透的西瓜稍微遇到一點外力就會自己爆開,這就是西瓜內部存在應力的表現。